张绪超(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510080);陆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张力(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廖美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王长利(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程颖(吉林省肿瘤医院);李甘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TonyMok(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黄诚(福建省肿瘤医院);刘晓晴(解放军第三○七医院);王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孟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沂平(浙江省肿瘤医院);周建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晓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摘要
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癌症Globocan 数据库,2012年我国新发肺癌患者达65.28万,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1],约占全球1/3,其中80%以上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近十多年来,随着分子医学的进展和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由化疗为主进入到个体化分子靶向“精准”治疗的时代。目前临床应用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表皮生长因子( EGFR )突变型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LK)融合基因型肺癌,这两种基因变异型肺癌均具有明确的分子靶点、靶点检测技术及上市的靶向药物,临床疗效得到明显提高。其他基因变异型肺癌的靶向药物和伴随分子诊断( companion diagnostics )技术正在不断研发中。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