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鳞状细胞癌(SCCs)是通过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通路或HPV非依赖性通路形成的,但是,该肿瘤发病机制、分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是有争议的。
我们复习了97例外阴鳞状细胞癌,临床随访时间3.6年(中位数),对它们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
肿瘤组织学分型:基底细胞样型(13例)、湿疣样型(11例)、基底细胞湿疣样混合型(1例)、角化型(68例)、非角化型(3例)及肉瘤样型(1例)。 p16弥漫阳性表达与发病年龄轻有相关性(P<0.0001),与基底细胞样和湿疣样亚型相关(P<0.0001),与外阴普通型上皮内瘤变相关(p<0.0001),与p53染色负相关(p=0.0008)。有5例角化型sccs显示p16和p53双表达,但其中只有1例原位杂交hr—hpv阳性。36例中有8例EGFR基因扩增阳性,其中有4例p53阳性,但p16染色8例均阴性。COX回归模型中,临床分期早(P<0.006)、p16表达(p=0.002)、缺乏p53表达(p=0.02)是总体生存率提高的独立预测指标。
运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得出的结果支持外阴SCCs的HPV相关及非HPV依赖性发病机制,支持p16和p53免疫组化染色可作为外阴SCCs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的标记物。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