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上皮样血管瘤FOS基因重排频率:58例形态学及分子研究。

Abstract

上皮样血管瘤(EH)是一个独特的良性血管形成性肿瘤,由上皮样内皮细胞组成。虽然少部分具有非典型特征的EH显示ZFP36-FOSB融合,但目前其他类型EH没有发现异常遗传学改变。一例具有典型形态的骨骼EH病例经RNA测序鉴定发现了独特的FOS-LMNA基因融合,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探讨在大宗EH病例中FOS重排发生频率。我们另外收集了57例缺乏FOSB重排的EH,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OS基因有无异常改变,比较检测结果与形态学改变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EH分为经典型(n = 25)、富于细胞型(N = 21)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型(ALHE)(N = 12)。ALHE是指EH伴有“井喷”模式的血管及不同程度的炎症。检测的58例病例中有17(29%)例显示FOS基因重排,包括男性1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岁。大多伴有FOS重排的EH发生于骨(10例)和软组织(6例),只有1例发生于皮肤。最常见解剖部位是四肢(12例),其次是躯干(3例)、头颈部(1例)及阴茎(1例)。FOS基因重排发生率在骨EH较高(59%,P = 0.006)而在头颈部较低(5%,P = 0.009)。12例FOS重排病例为富于细胞型(P = 0.001),伴有中度核分裂活性(2-5 个/10 HPF)和轻度炎症背景。所有12例ALHE均无FOS基因异常,提示有不同的发病机制。总之,FOS重排见于1/3不同部位和组织学亚型的EH;然而,与皮肤、软组织和头颈部相比,更常见于骨内富于细胞型病变。这种遗传学改变可用于疑难病例辅助诊断,有助于区分恶性上皮样血管肿瘤和富于细胞型EH。这些结果也表明,除ALHE亚型外,通过染色体易位FOS家族转录因子失调控是EH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摘要

full text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