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恶性雀斑/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任敏[1]孔蕴毅[1]沈旭霞[1]蔡旭[1]孔今城[2]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雀斑/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 lentigo maligna melanoma,LMM)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2至2017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24例恶性雀斑/LMM,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随访资料.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HRP multimer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24例患者中恶性雀斑7例,LMM 17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32~88岁(平均67岁),所有病例原发灶均位于头面部.临床上,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长期存在的浅棕色或棕褐色斑片,部分伴有结节或溃疡,病灶直径0.5~3.0 cm.组织形态学上,所有恶性雀斑及LMM原位病灶均表现为不典型黑色素细胞沿着真皮及表皮交界处显著增生,细胞多形性明显,常累及皮肤附属器,多核巨细胞常见. LMM浸润成分以梭形细胞形态为主( 13例);Breslow厚度平均为1.2 mm(0.1~2.7 mm).恶性雀斑及LMM病灶普遍存在皮肤日光损伤性改变、真皮内散在淋巴细胞及吞噬黑色素的组织细胞浸润.统计分析显示,LMM病例组中病灶最大径≥0.6 cm、核分裂象≥4个/mm2及表皮内黑色素细胞成巢的病例数显著多于恶性雀斑病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恶性雀斑及LMM中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HMB45、PNL2、Melan A及SOX-1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个月(中位时间23个月),23例行原发灶广泛切除的病例中仅有1例恶性雀斑复发,其余22例均无瘤生存;1例仅行活检术的恶性雀斑病例随访20个月后病灶增大并出现破溃.结论恶性雀斑/LMM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头颈部曝光部位的特殊类型恶性黑色素瘤,充分认识其组织病理形态可以与日光损伤性病变及其他类型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恶性雀斑/LMM患者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文献报道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

摘要

全文链接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