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越(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310058);江鑫(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310058);雷丽珍(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310058);翁媛媛(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310058);周韧(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310058);
摘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现为弥漫结构、成熟B细胞表型以及大细胞形态,伴随有多个亚型和遗传图谱[1]。基因表达谱技术的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判定DLBCL的细胞来源,这些研究使我们了解了淋巴瘤发病机制以及分类系统[1]。不同的原发部位也会影响疾病分型,如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腿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PCDLBCL-LT )以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PCNS-DLBCL )。根据疾病分型,现有使用广泛的一线治疗方案:年轻低危[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 aaIPI )0~1分]患者标准治疗为6~8个R-CHOP 21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年轻高危患者( aaIPI≥2分)推荐在R-CHOP基础上增加药物或给药密度以提高疗效;老年(年龄>60岁)患者考虑8R-6CHOP 21治疗[2]。但随着临床上应用疗效的观察统计和对疾病的进一步了解,发现现有方案的局限性以及疾病存在异质性,有研究人员提出以细胞共识集群为基础的分型方法,我们着重了解近几年DLBCL分型和预后相关的研究进展。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