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朱雄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卢韶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周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侯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谭云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沈坤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上海,200032);秦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上海,200032);孙益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上海,20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组临床病理指标在预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840例GIST,假设肉眼播散[包括肝转移和(或)腹腔播散]、显微镜下播散(包括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脂肪浸润、神经浸润和黏膜浸润)以及肿瘤复发为恶性组,剩余为生物学行为不明组,根据此初步分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发现以下形态学指标与恶性组密切相关:核分裂象≥10个/50 HPF、肌层浸润、肿瘤性坏死、围绕血管呈簇状排列以及细胞明显异型(均P<0.01).由此获得了2项肉眼播散、5项镜下播散和5项组织形态学指标.485例具有其中任意一项指标者归入恶性组,其余355例为非恶性组.随访资料提示非恶性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DFS)及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99.3%和100%,而恶性组患者5年DFS及5年OS分别为43.9%和59.7%,恶性组与非恶性组5年DFS与5年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此组12项临床及形态学指标能有效地将恶性GIST从非恶性GIST中区分开来,可用于区分GIST的性质.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