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外泌体在病毒性疾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解珍[1]张声[1]

摘要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空间的脂质双层膜结构的小囊泡,直径30~150 nm,密度为1.13~1.19 g/mL.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可分泌外泌体,后者存在于多种体液中,如血液、乳液、尿液、唾液、羊水、恶性腹水、关节滑液、脑脊液和精液等[1].1983年,有学者发现在网织红细胞发育为成熟红细胞过程中,一种小囊泡被释放到细胞外空间.1987年,有学者将这些小囊泡命名为外泌体.细胞外囊泡包括膜泡(100~300 nm)、凋亡小泡(500~1 000 nm)及外泌体(30~150 nm).尽管外泌体被发现已超过30年,但近年来才得到关注.研究发现外泌体含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脂质、蛋白质、mRNA、microRNA(miRNA)以及DNA片段,已确认超过4 500种蛋白质、1 600种mRNA以及750种miRNA存在于不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2],这些成分与细胞的病理生理状态,如免疫反应、哺乳、神经性疾病、肝脏病变、肿瘤以及病毒感染等密切相关[3-7],并参与细胞间的交流.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宿主细胞释放的外泌体携带有病毒和宿主成分,介导远距离病毒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之间的核酸和蛋白质的转运,调控宿主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6-7].本文将着重综述外泌体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

全文链接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