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610041);吴青霞(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21);陈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610041);刘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610041);李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610041);
摘要
目的:评价外周血白介素–35水平与肿瘤危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2015年1月15日以前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RevMan5.2.2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通过检索,最终纳入5篇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介素–35浓度在癌症患者和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别(MD =41.91;95% CI,?6.33~90.15;P=0.09)。亚组分析也表明IL-35在白血病或其他癌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MD =23.73;95% CI,?15.63~63.09;P=0.24);(MD =60.00;95% CI,?57.86~177.87;P=0.32)。性别研究分析表明,男性癌症患者中的外周血IL-35浓度与女性患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MD =?3.25,95% CI,?8.39~1.88;P=0.21)。外周血IL-35在癌症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病人中存在显著差异(MD =?23.18,95% CI,?37.93~?8.43, P=0.002)。结论:外周血IL-35浓度在癌症病人中并无显著相关性,但是可以作为癌症淋巴结转移有无的一个预测指标。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