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葡萄胎的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卢立霞(832002,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重点实验室);陶林(832002,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重点实验室);常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摘要

葡萄胎是常见的危害女性生殖健康的胎盘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异常受精以及随后的滋养细胞增生。葡萄胎主要分为完全性葡萄胎( 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CHM)和部分性葡萄胎( 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PHM),具有进展为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的危险性[1]。其中CHM(13.9%~17.8%)比PHM(1.1%~3.5%)更容易进展为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且异精受精的杂合型CHM进展为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的风险比孤雄来源的纯合型CHM高(P=0.029)[2];临床上,CHM与PHM和水肿型流产( hydropic abortions,HA)相比,除了清宫、定期随访外还需要适当的预防性化疗,因此葡萄胎的准确分型十分重要。目前病理学上对于葡萄胎的诊断和分型主要是依据临床症状及组织学形态观察,p57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凭借以上手段大多数葡萄胎可以得以准确诊断和分型,但是由于双亲来源的CHM、PHM及HA都表达p57蛋白,依然有少部分病例诊断和分型比较困难。近年来一些分子检测手段,如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endom repeat, STR)多态性分析、妊娠相关microRNA检测、Lewis X检测等对葡萄胎的诊断和准确分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我们就葡萄胎的分子诊断及预后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摘要

全文链接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