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谭云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纪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刘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曾海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恶性转移潜能相关性.方法 收集45例SPT标本,利用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依据形态学综合评分,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波形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抗胰糜蛋白酶、CD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PR、嗜铬粒素A、突触素、AE1/AE3、β-catenin、p53、cyclin D1、CD34、Ki-67表达,将以上结果同临床随访资料(分为非转移组和转移组)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非转移组和转移组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平均直径和大体包膜情况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单独形态参数(核分级、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血管内瘤栓、渐进性坏死巢、凝固性坏死)并不能区分非转移组和转移组,但核分裂象、血管内瘤栓和渐进性坏死巢在转移组较非转移组更为常见.依据形态学综合评分,非转移组41例中,39例(95.1%)综合得分<5分,转移组综合得分全部≥5分.免疫组织化学非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β-catenin、p53、cycli D1、CD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核增殖指数Ki-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例SPT患者中,平均随访37.4个月,8例失访,33例无瘤生存,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肝转移,目前无死亡.结论 SPT的核分裂象、血管内瘤栓和渐进性坏死巢对于预测肿瘤的恶性转移潜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形态学综合评分对于预测SPT的恶性转移潜能具有重要价值;核增殖指数Ki-67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