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桃(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100853);韦立新(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100853);宋欣(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100853);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的病理诊断、命名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0例PMP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将40例分为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MCA)以及交界性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癌病(PMCA-I/D)三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每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分析三组间生存期的差异.结果 40例患者中,12例死亡.生存时间为2~34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7.5个月;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0%、69.4%和53.0%.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0.3岁(22~76岁),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性别、手术次数及卵巢累及与患者生存期无相关性;而阑尾肿瘤、实质脏器受累、腹膜肿瘤细胞成分、结构、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与患者生存期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AM、PMCA-I/D及PMCA三组比较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两比较PMCA-I/D与PMC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将PMCA-I/D与PMCA组合并后重新与DPAM组进行两组间生存期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尽管病理形态呈良性或低度恶性改变,PMP10年生存率仍然比较低;腹膜肿瘤内上皮细胞成分越多、细胞异型性越大、核分裂象越多的腹膜肿瘤其生存期越短;伴有阑尾黏液腺癌的病理较黏液腺瘤的病例预后差;伴有实质脏器受累的病例预后更差.建议在病理诊断中采用DPAM、PMCA和PMCA-L/D来对PMP进行分类,应少用或不用PMP这一名称.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