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静(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教育部乳腺癌重点实验室);陈凌(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教育部乳腺癌重点实验室);郎荣刚(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教育部乳腺癌重点实验室);范宇(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教育部乳腺癌重点实验室);付丽(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教育部乳腺癌重点实验室);
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观察51例乳腺IMPC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检测IMP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受体(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乳腺IMPC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的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2.5个,明显高于Ⅰ级组的4.0个;(2)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的淋巴结转移率(27/28,96.4%)明显高于(-)和(±)组(14/23,60.9%),且其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4.4个,也明显高于(-)和(±)组的4.6个;(3)IMPC肿瘤细胞的VEGF-C表达在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显著高于Ⅰ级组(P=0.03),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6);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P=0.009)、淋巴结转移(P=0.007)呈正相关;(4)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的多少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或以IMPC成分为主;(5)28例伴有导管原位癌的IMPC中,14例为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14/28,50%).结论乳腺IMPC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密度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影响IMPC淋巴结转移的关键性因素.VEGF-C和VEGFR-3表达增高是促使IMP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可能是IMPC的早期阶段.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