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平(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临床学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合肥230001);赵彩霞(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临床学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合肥230001);汪勤(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临床学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合肥230001);唐曼(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临床学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合肥230001);解正新(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临床学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合肥230001);
摘要
由于宫颈癌筛查技术的发展,最近宫颈癌的发生率有了显著下降,特别是鳞状细胞癌,但是宫颈腺癌的发生率却有所上升[1,2].1941年建立的巴氏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筛查最常用的筛查方法,但1988年又建立了宫颈细胞学Bethesda系统,并于2001年进行修订[3].然而非典型腺细胞(AGC)的判读和筛查仍然是一个挑战[4-6].尽管宫颈细胞学中对AGC的解读重复性有限,但是其组织学随访结果往往并不总是良性病变,一部分AGC病例同样反映了潜在的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CIN2/3)、宫颈原位腺癌或偶尔的浸润性腺癌及非宫颈或附件肿瘤[4,7,8].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