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效蕙(100022,北京五洲女子医院病理科);回允中(100022,北京五洲女子医院病理科);卢立军(100022,北京五洲女子医院病理科);杨哲存(100022,北京五洲女子医院病理科);姚婵娟(100022,北京五洲女子医院病理科);孙丽娟(100022,北京五洲女子医院妇科);陈志华(100022,北京五洲女子医院妇科);石峥(100022,北京五洲女子医院妇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外阴上皮内肿瘤形成(VIN)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按国际外阴阴道疾病研究学会( ISSVD) 2004年的分类标准,从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北京五洲女子医院行外阴活检的女性患者中选取VIN患者,分为普通性VIN (u-VIN)和分化性VIN( d-VIN)两组进行研究,并进行Ki-67、p16和p53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染色.结果 237例中有20例VlN,占同期所有外阴活检病例的8.4% (20/237).u-VIN患者17例,平均年龄29.6岁,表现为全层或接近全层出现不典型细胞,类似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肿瘤形成.Ki-67和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弥漫强阳性,高危型HPV阳性.d-VIN比u-VIN少见,本组仅3例,均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平均年龄53.7岁,多有硬化性苔藓背景,病变上皮增厚、上皮脚延长和角化不全,不典型性局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和副基底部,病变细胞增大,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核仁突出,伴有细胞成分增加或轻度核深染,形成发育不全的角化珠.d-VIN的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强阳性,Ki-67和少数p16反应仅局限于基底层少数细胞.结论 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新的ISSVD分类将VIN均归为高级别病变,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外阴鳞状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