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畅(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苏祖兰(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吴秋良(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郜红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方建晨(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夏忠军(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管忠震(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
摘要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评价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淋巴瘤新分类标准的实用性.方法复查1992-2003年500例既往经病理诊断为NHL的病例,观察其形态学、免疫学及临床特点,按WHO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定性和分类,对其中156例有随访的病例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 500例中,493例NHL,其中B细胞肿瘤69.0%,T和NK细胞肿瘤29.8%;前六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非特殊型周围T细胞淋巴瘤(PT-un)、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及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SLL);青少年中最常见为LBL、DLBCL及Burkitt淋巴瘤.在本组病例中,LBL在所有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国外报道,FL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报道.不同类型NHL的生存情况在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与SLL的预后最佳,LBL与PT-un的预后最差,DLBCL与FL介于前两组之间.按WHO推荐的两种方法划分的FL不同级别之间,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WHO2001新分类实用性强、便于掌握,各亚型的形态学、免疫学指标可靠,结合临床能较好应用于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但是,建议国内同行对FL的判断及分级标准进一步审定.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