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燕(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研究室);朱伟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研究室);张太明(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研究室);李小妹(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研究室);金爱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研究室);孙孟红(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研究室);朱雄增(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研究室);
摘要
目的观察中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作用.方法选用bcl-6基因5′非编码区的高频突变区2对引物,对38例DLBCL、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滤泡性淋巴瘤及5例T细胞淋巴瘤标本,于显微镜下提取淋巴瘤细胞,做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分析.结果在2例淋巴结反应增生的边缘区、5例T细胞淋巴瘤及5例滤泡性淋巴瘤中均未发现有该范围内的突变,1例反应性增生的生发中心细胞中有突变,38例DLBCL中7例(18.4%)有突变.突变类型主要是碱基替代和点插入.结论在中国人DLBCL中bcl-6非编码区的突变阳性率较低(与国外资料比较), 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DLBCL的发生和发展.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