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艾滋病患者肠黏膜不同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并探讨不同病变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至2018年临床诊断艾滋病并有腹痛、腹泻、便血等胃肠道症状的263例患者的结肠黏膜活检标本,患者中男性232例,女性31例,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40±13)岁.分别进行HE染色、组织化学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检测不同的机会性感染病原体、肿瘤及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同时取外周血进行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载量、血常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263例肠黏膜活检标本均通过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最多见的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175例(66.5%),检测出病原体感染41例(15.6%),包括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0例(7.6%)、分枝杆菌感染12例(4.6%)、阿米巴原虫感染8例(3.0%)、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1例(0.3%);肿瘤性病变41例(15.6%),包括上皮内瘤变25例(9.5%)、腺癌及鳞状细胞癌10例(3.8%)、淋巴瘤6例(2.3%);另有6例(2.3%)溃疡性结肠炎样病变;其中CMV、分枝杆菌与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低于200个/μL,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P<0.01)及肠黏膜CD4+T淋巴细胞阳性标记指数(均P<0.01)均显著低于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患者;CMV与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均P<0.01)、腺癌及鳞状细胞癌患者(均P<0.05)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患者.结论 肠黏膜病理活检可明确特异性感染及肿瘤性病变;艾滋病患者肠黏膜最常见的病变是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机会性感染病原体中以CMV感染最多见;肠黏膜CMV、分枝杆菌与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均与外周血及肠黏膜CD4+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有关;阿米巴原虫感染、结肠上皮内瘤变、腺癌及鳞状细胞癌等非HIV相关肿瘤性病变与艾滋病免疫功能改变无关.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