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丽雅(东莞市大朗医院病理科,广东东莞,523770);郭健(东莞市大朗医院病理科,广东东莞,523770);陈辉娥(东莞市大朗医院病理科,广东东莞,523770);黎松娇(东莞市大朗医院病理科,广东东莞,523770);
摘要
目的: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瘤芽(tumor budding)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至2013年收治的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根据HE染色瘤芽数量将其分为2组,低瘤芽组(≤5),高瘤芽组(>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切片组织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情况,分析瘤芽数量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低瘤芽组共22例,高瘤芽组共18例,病理学检查发现瘤芽内肿瘤细胞形态与肿瘤主体细胞无差异,瘤芽数量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瘤芽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高瘤芽组其Vimentin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瘤芽组,提示瘤芽与口腔癌EMT过程相关,是EMT的形态学表现。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0.4,26.5个月(χ2=5.265, P=0.012),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35.8,22.1个月(χ2=6.744, P=0.009)。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瘤芽数量与EMT密切相关,代表恶性和侵袭能力更高的癌细胞亚群,可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