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沧州,061000);钟定荣(北京市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邢荣格(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沧州,061000);
摘要
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3~63岁,平均40.5岁;病程1~14年,平均5.6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痛、关节痛和活动受限伴低血磷、高尿磷;肿瘤最大径1~7.5 cm,平均2.7 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伴有破骨样多核巨细胞,血管丰富,可见簇状厚壁畸形血管、薄壁血管、散在脂肪岛及软骨样细胞;7例伴有不规则钙盐沉积,2例伴条索状上皮,其中CK(AE1/AE3)阳性;10例核分裂象少见,2例核分裂象多见,其中1例肿瘤细胞异性明显;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CD56(其中2例分别为弱阳性和灶阳性),11例NSE阳性,8例CD99阳性,7例BCL-2阳性,4例CD34和6例SMA呈不同程度阳性,10例Ki-67增殖指数≤5%,2例分别为10%、25%。随访时间2~108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72、84个月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多表现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其组织学形态多变且缺乏特异性,掌握其共性特征并紧密结合临床才能正确诊断。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