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张亚青(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病理科);晏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西安,710033);杨守京(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西安,710033);王映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西安,710033);张春莉(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及p53表达的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发病年龄24~71岁,平均53岁,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3%,占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68.2%).形态上,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血管或纤维胶原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或结节样浸润生长;IMC微乳头边缘EMA强(+),CD31(-),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herin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该肿瘤ER、ER、Her-2阳性率分别为53.3%、60%、13.3%;HSP70、grp94、p53阳性率分别为100%、90%、63.3%;Ki-67标记显示肿瘤细胞生长指数为5%~75%,平均27.3%.结论 IM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结合EMA、E-cad、CD31等标记物有助于I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热休克蛋白与p53在IMC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在IM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

全文链接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