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廖秋林(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李莲花(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赖日权(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陈晓东(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陈敬文(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周永梅(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

摘要

目的分析涎腺原发性恶性肌上皮瘤临床表现、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6例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包括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S-100、结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红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白细胞共同抗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果 16例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和腭部小涎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或生长突然加速的局部包块,可有溃疡形成、骨质破坏和神经侵犯.16例中7例为复发病例,2例有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肿物侵犯周围涎腺组织或邻近脂肪、肌肉、骨组织,侵入程度不一.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化,有透明、梭形、上皮样、浆细胞样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多.肿瘤以透明细胞型为主,占9例.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CK、EMA、MSA、结蛋白、S-100阳性.结论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为比较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肿瘤,不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但容易复发,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易受侵犯,生物学行为不一,在组织学的基础上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其他检查可以确诊.

摘要

全文链接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