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十二指肠非壶腹癌:47例临床病理分析以及与壶腹和胰腺腺癌的比较

Hegyi L,Peston D,Theodorou M,Moss J,Olver J,Roncaroli F

Abstract

关于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癌的文献很少。我们分析了47例切除的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癌。就组织学而言,78%是管状型腺癌,大部分是胃肠胰胆管型,只有19%是单纯的肠型。免疫组化(n=38)显示“胃肠胰胆管标记物”(CK7为55%,MUC1为50%, MUC5AC为50,MUC6为34%)常见,而“肠标记物”相对少见(MUC2为36%,CK20为42,CDX2为44%)。鳞状上皮化生和粘液化生罕见(每个5例)。以前不能被识别的腺癌类型也被标记出来(3例微囊型/泡状型,2例筛状形,1例粉刺样/嗜酸性乳头以及杯状细胞类癌样型)。在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常见的腺瘤成分仅出现在1/3的病例中。大多数呈斑块样或溃疡型生长。13%的病例中检测到错配修复蛋白(全部呈斑块样及推挤样生长方式)。和壶腹部癌(n=355)以及胰腺导管癌(n=227)相比,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癌病理特征介于两者之间:平均大小2.9cm(前两者1.9cm,3.3cm);59%发现淋巴结转移(前两者为45%和77%);3年和5年生存率均为57%,和十二指肠壶腹部癌类似(59%和52%;P=0.78),但是远好于十二指肠壶腹部导管癌(41%和29%;P<0.001)和胰腺癌(28%和18%;P<0.001)。

总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癌的组织形态比以前认为的更具有异质性。它们形态的多样性(大部分呈胃肠胰导管型和迄今尚不能识别的类型),多见斑块样生长(除去一种腺瘤成分),多表达胃肠胰导管标记物(这表明许多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癌可能起源于Brunner腺或胃肠道腺体化生或异位的胰导管上皮)。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癌的临床行为更接近十二指肠壶腹部癌,但是预后明显比十二指肠导管癌和胰腺癌好。由于错配修复蛋白改变的频率很高,这提示应该考虑把它作为常规检测,特别是在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癌呈斑块样和推挤样生长方式的时候。



摘要

full text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