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通过详细测绘p53丢失病例扩展分化型VIN(dVIN)的形态学谱系

Casey MB,Sebo TJ,Carney JA

Abstract

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总是遵循两个不同通路之一。人乳头瘤病毒非依赖性通路的前驱病变即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dVIN)是最近才被详细描述的,并且无相关浸润性癌成份时很少被诊断。异常p53免疫染色常见于dVIN,大约25%-30%的病例p53完全丢失或呈p53-null型。病变和非病变上皮中p53丢失和基础p53表达的突然过渡使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上皮间界限分明。本研究中纳入2个教学医院病理档案库中10位患者的14个样本,选择标准依据(1)诊断为dVIN,有或无浸润性癌;和(2)病变细胞呈p53-null免疫染色模式。10个样本有相关浸润性癌。具有标本切缘的每个样本所有切片均行p53染色并与所有HE切片综合分析。详细形态学评估p53-null上皮并与邻近良性鳞状上皮比较。基于最初病理学评估的切缘状态与通过p53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的状态进行比较。1个样本显示浸润性癌中p53丢失,但在最初诊断为dVIN的区域呈地图样p53基础阳性,支持解释为良性增生性病灶,而不是dVIN。其余13个样本中,最初诊断为dVIN的区域和相关的浸润性癌中(如果存在)呈p53-null。这些样本中有8例,在出现p53-null免疫染色和轻微形态学异常的基础上,dVIN比最初诊断时的更广泛。与最初诊断为dVIN的区域延续的p53-null区域的形态学改变轻微,典型表现为由鳞状上皮成熟的突然改变(角化珠丢失和角化不全),角化细胞色泽改变,胞质丰富嗜酸性,轻度基底层核非典型性。13个样本中有4个显示边缘状态从阴性到阳性改变,另外3个样本为从灶性到广泛阳性。总之,非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的外阴鳞状细胞癌原位成份克隆性表现为极轻微的形态学异常,可被误解释为良性改变。低估dVIN程度的结果是随之明显低估切缘受累。反应性改变区域也可能被过诊为dVIN。dVIN诊断需要更优的措施,在这些措施出现之前,应该认识到当前诊断dVIN的局限性。

 

摘要

full text

我要评论

0条评论